管理之道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会员专区 > 管理之道

“厂中厂”:新型的承包经营方式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9-27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部分中小型企业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内部承包经营方式——“厂中厂”。在这种方式中,企业员工自己投资以独立小企业的形式在一年或数年内承包经营企业内的某个部门、某个项目或某个经营环节,从而形成一种承包经营关系。如玩具企业的彩绘部门、玻璃部门,服装企业的裁剪部门、染整部门,家具企业的油漆环节等,都可以实施这种承包经营。
一、“厂中厂”特点
       第一,承包者不仅要承担经营风险,而且要负担承包范围内的全部生产经营的费用,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物料费用和人工费用。这种承包,从其经营过程、组织架构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新的小型或微型“企业”。“厂中厂”由承包者自己出资购买原材料、雇用职工,租用企业内的场地(厂房的租金也由承包者负担),自己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要事前付出租金或购买费用后才能获得经营权。
       第二,承包者与发包者所形成的关系是一种交易关系,而非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承包者除了向企业租用厂房和机器设备、交售产品外,在购买原材料、雇用劳动力、日常经营等方面,承包者与发包者之间并不发生关系。发包者不具体干涉承包者的内部经营管理事务,只是通过合同与承包者形成交易关系。当承包者将生产出来的超过承包限额的多余产品外卖时,部分发包者会进行干预,这在承包协议中会有所体现,但这不是管理关系。承包者与发包者会就厂房、机器设备的租用签订协议;在接收承包者的产品时,发包者不仅要对产品的质量、规格、款式等进行把关,还要针对产品的价格进行协商。同时,发包者不得停购承包者生产的零配件或半成品,转而外购。因为被承包的业务就是企业既有生产经营的一部分,是企业为加工最终产品所需要的、有一定特殊要求的某种零配件或半成品。
       第三,这种承包是在企业生产经营顺利的情况下发生的,并非是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出了问题、难以为继的不得已行为。
       第四,承包者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承包者虽然实质上在经营一个“小企业”,却没有一个独立的企业名称,没有法人地位。“厂中厂”仍就打着所在企业的旗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外则称是企业的下属部门。
       第五,“厂中厂”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中。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往往也是生产经营的部门、项目或环节易于“切割”的企业,如玩具、包箱、衣服、鞋子、家具等行业都有这种特征,可以就某个生产环节发包,可以就某种产品的生产发包,也可以就某个生产经营部门发包。
二、“厂中厂”的成因 
       第一,作为发包者的企业主为减少管理成本、资金占用,而将部分业务承包给下属员工经营。发包者将这部分业务发包后,企业减少了管理费用、监督费用,因而减少了管理成本。同时,由于承包者要垫资进行承包经营,使得本来由企业主承担的资本支出,改由承包者支付,企业主因此减少了资金占用。
       第二,发包者在发包时,可以利用既有的富余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将这些厂房和机器设备顺带部分或全部租让出去,使闲置的资产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盘活了闲置资产。
       第三,承包者之所以愿意实施承包经营并愿意承担风险,是因为他可以利用较少的资金使自己获得一定的经营管理权和经济收益。实施承包经营后,承包者可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获得利润。承包经营后,承包者不仅要参与管理活动,而且自己要从事生产劳动,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而使自己实现增值。同时,承包者的监督要优于企业主,因为承包者更贴近生产现场,比企业主更熟悉某项生产的工作状态,这样也可以相应提高承包者的收益。
       第四,承包者实施承包经营,可以节省管理费用。承包者借用企业名义进行经营,不用交税,省去了办公司牌照、办公地点、行政管理人员的麻烦,还可以借用企业的财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节省了相关的管理费用。部分承包者还可以在企业的同意或授意下,利用企业的信用、人脉等资源对外开展经营活动,以占领更大的市场并获得更多收益,这样也可以使得承包者免去了部分营销费用。
       第五,发包、承包双方可以节省交易费用。由于是企业的所属员工承包,发包者与承包者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可以保证承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承包者的产品能优先供给发包者,既可以使发包者的零配件、半成品的来源有保证,产品质量也可以实时进行监督,使企业保质保量、稳定地获得零配件和半成品,以用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厂中厂”是一种管理创新,它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使没有创业实力的承包者可以利用少量资金,借助于企业的条件,开展创业活动。但是,这种承包形式的局限性是,承包者虽有从事相关业务的工作经验,但并无技术储备,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承包者实行的承包经营,也是小规模经营,没有条件和经济实力进行技术研发,不可能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只是利用现有劳动力赚点“快钱”而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利于企业技术实力的整体发展。■
(摘自《企业管理》)